近日,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奕嘉准聘副教授在国际知名区域研究领域期刊 Regional Studies(ABS四星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 《The role of intra- and inter-regional relatedness and unrelatedness for the geography of break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US》(区域内与区域间相关性与非相关性密度在突破性技术创新地理格局中的作用:来自美国的证据)。陈奕嘉为论文第一作者,东莞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已获学术媒体 “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推送。

在全球创新竞争加剧与科技变革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突破性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和引领性突破。而美国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区域布局、知识流动机制与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研究以美国为样本,总结其创新格局与机制的规律性特征,为中国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促进跨区域知识协同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该研究基于1976—2015年美国专利数据,系统探讨了区域内与区域间的相关性密度(relatedness density)与非相关性密度(unrelatedness density)如何共同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地理分布格局。论文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创新性分析框架,将“相关性密度”概念从传统的区域内部视角拓展至区域间层面,从而揭示了跨区域知识结构在推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地理上高度集中于美国西海岸与东北部的核心创新区,如旧金山湾区、硅谷和波士顿等;(2)无论在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层面,相关性密度和非相关性密度均显著促进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产生;(3)区域内部的相关性密度能够显著增强其他层面(区域内或区域间)相关性与非相关性密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该研究深化了对区域突破性创新地理机制的理解,弥合了区域内部知识结构与跨区域知识联系研究之间的断层,为分析区域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区域间知识协同、优化创新资源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0343404.2025.2495795
香樟经济学术圈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4oEurksLhuqaAwkBM4H7g
(撰稿:陈奕嘉,一审:黎伟,二审:尹华勤 ,三审:李长平 )